【2024年5月19日 劍橋讯】 

近期,麻省理工學院(MIT)校園內爆發多場大規模示威活動。支持巴勒斯坦以色列的民眾在街頭對峙,警方大規模戒備。有示威者自4月21日起在校園紮營,抗議校方未就以巴衝突表態。校方隨後在五月勒令部分參與示威的學生停學,警方亦拘捕多名學生並拆除帳篷,引發示威者和部分師生不滿。

學生抗議與警方衝突

编辑

據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工會(MIT Graduate Student Union)主席Sophie Coppieters 't Wallant透露,至少25名學生(包含13名研究生)被停學。工會強烈譴責校方和警方在沒有正當程序的情況下驅逐學生並實施暴力拘捕。本月9至10日,警方先後在史塔特科技中心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前及Kresge草坪紮營處拘捕9名和10名學生,並於稍後被釋放,有片段顯示警方使用不當暴力。校長Sally Kornbluth同日致函全校,指示威活動已成為校園高風險的導火索,學校別無選擇,只能予以制止。

研究生工會發起示威遊行,抗議警方拘捕學生,並表示這已違反了涉事學生的權利以及學生與校方之間的合約。11日下午,近百名學生在學生中心外集會,高喊口號、揮舞標語,警方則出動大批防暴警力戒備。有組織者表示,這是麻省理工40年來首次有學生在校內和平示威時被捕。有參與示威的學生向記者表示,他主要是為了聲援被捕學生,雖不完全支持示威的所有訴求與方法,但反對校方拘捕和平示威學生,認為校方處置不當損害學生權益。他也提到,部分口號含對警員人身攻擊,恐模糊焦點或冒犯以色列及猶太裔師生,但他表示理解示威者某些過激行為,認為需造成破壞或滋擾促使校方回應。最後,他也表示以巴衝突歷史複雜令事件難解。

不同立場人士街頭對峙

编辑

除學生外,大批校外民眾亦參與示威。5月16日,麻州大道和周邊爆發大規模示威,挺以及挺巴人士在街頭對峙,導致周邊道路暫時封閉。現場氣氛緊張,雙方情緒高漲。記者觀察到挺以方年齡層較大。隨後,挺巴示威者開始遊行移動至位於Vassar街的史塔特科技中心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前。部分挺以人士駐留原地,另一部分則隨挺挺巴示威者移動。

雙方人士的觀點迥異。一名當地挺以長者向記者派發傳單,他在訪問中指控挺巴示威可能獲卡達等外國勢力資助、否認以軍犯下「種族滅絕」,指加薩人口戰前戰後無太大改變,不能與納粹屠殺猶太人相提並論。他坦承以軍或會誤殺平民,但因哈瑪斯混跡其中而難以避免。他認為巴勒斯坦的人權問題應歸咎於哈馬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強調以色列是民主、自由且尊重人權的國家,在其控制範圍內的阿拉伯裔民眾皆享有充分自由和人權,甚至曾有阿拉伯裔出任部長(編按:如Raleb Majadele)。對於以色列建國導致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的說法,他亦予以否認,稱許多巴勒斯坦人是在以色列建國後才因該國較為富裕而從其他阿拉伯國家遷入。該名長者對拜登政府在支援以色列、烏克蘭與臺灣的態度遲疑表示不滿,但也坦言不信任特朗普,因此下屆大選將以手寫方式投另一共和黨人。

現場以挺巴人士為主,示威者高舉標語、高呼口號、揮動旗幟,場面激昂。現場氣氛熱烈,口號此起彼落,但秩序良好,未見嚴重衝突。同時,記者也注意到有挺以示威者展示古以色列王國前期疆域地圖,但圖中並無加薩地帶,亦有一位挺巴示威者同時舉起巴勒斯坦與葉門國旗。

「從河流到大海」口號各有詮釋

编辑

示威者沿途高喊「從河流到大海」(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口號,亦引發爭議。這句話的字面意思被部分人視為從約旦河地中海的土地都應屬於巴勒斯坦,而這代表著消滅以色列的存在。不過,也有示威者認為,這句口號強調的是這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應與世人享有同等權利,而非某種領土主張。

記者採訪兩名參與示威的麻省理工學生。其中一人表示,「從河流到大海」等口號有多重詮釋,但部分示威者可能只是跟著喊而未必了解其爭議性。另一名學生則認為,口號反映巴勒斯坦人應享有平等權利,並不代表要消滅以色列。

記者到場採訪圖影輯

编辑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找到与本新闻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延伸閱讀

编辑

據《奧斯陸協議》,西岸分三區:A區巴方全權控制,佔18%;B區民事歸巴、安全歸以,佔22%;C區以方全控,佔60%,含猶太定居點與約旦河谷。以方直控西岸約60%,巴方全控約18%,另22%雙方各司其職。

惟國際社會多認西岸整體屬被佔領土,以方佔領及定居點皆不合法,終應歸巴方所有,但巴勒斯坦方主權尚未完全實現。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找到与本新闻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消息來源

编辑
原创报导
这篇文章含有维基记者第一手新闻。请参看对话页了解详情。